每年農曆的七月,佛教界就特別的熱鬧忙碌,因為七月有二個重要的法會,都是和孝親有關係的,一個是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,一個是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。
讓我們來瞭解什麼是盂蘭盆,及法會的由來。
話說佛的大弟子,目犍連尊者,得六神通後,因感念父母,想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,即以道眼觀看父母亡故後,生於何處?
結果見到母親因為生前慳貪多惡,死後墮餓鬼道中,皮骨相連,受饑餓之苦。
目連看後,心中很是悲傷,就以神力為母親化飯送食,那知飯還沒入口,火燄已將食物化為木炭,母親也被燒得焦頭爛額。
目連失聲大叫,悲戚慟哭,馳返回來,告訴佛陀母親之事,望佛救護。
佛說:
「你母親罪根深重,不是你一人的力量所能救度。
你的大孝音聲雖然驚動天地,然而,即使天地神祇、邪魔外道、修道士、四天王天的天王、鬼神,盡全力想營救你的母親,也是無能為力。
必須要憑藉十方大德、僧眾的威神力,才能解脫你母親的痛苦。」
佛告訴目連:
「十方的眾僧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(印度雨季期間,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,嚴守戒律,清淨其行,此日皆各舉出所犯之過,發露懺悔而心裏喜悅,稱為自恣。此日是安居結束之日,也是佛歡喜日。),當天應該為過去七世父母,還有現在父母消災祈福。
以百味飲食、五果等物品,放置供養盆中,供養十方大德僧眾。
這些大德僧眾,有的在山間禪定,證得四種道果,有的在樹下經行,有的已證得六通自在,而教化聲聞或緣覺的修道者,有的則是十地的菩薩而化作比丘的模樣。
他們是具足清淨戒的聖眾,其德行好像汪洋一般的深廣。
在這一天,他們都會共同一心來接受供養。
供養這些清淨的僧眾,能得無量功德,現在的父母、過去七世父母和六種親屬,能出離三惡道之苦,馬上得到解脫,衣食自然獲得。
現在父母在世的,幸福快樂。
已亡故的過去七世父母則生天上,享受天福,得無量的快樂。」
聽完佛陀的教示,目連尊者及大菩薩、僧眾,皆大歡喜。
而目連悲啼哭泣聲也消釋無形。
目連的母親就在七月十五日這天,脫離了長達一劫的餓鬼道之苦。
佛說:
「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,供養乃至七世父母。
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。
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」
因為七月十五日這個吉祥日是佛歡喜日,僧自恣日,以百味飲食安置盂蘭盆中,供養十方眾僧,可以乞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,無病安樂,沒有苦惱。
七世父母遠離餓鬼道的苦難,得生人天之中,福樂無極。
盂蘭是「倒懸」的意思,比喻亡者的痛苦好像倒懸一般,盆是「救護」,盂蘭盆的意思即救度亡者倒懸的痛苦,救先世亡親,解除其痛苦。
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,後來的帝王臣民每年都舉辦此會以報答父母、祖先的恩德,成了風氣。
唐朝時期更重視盂蘭盆供,過去在佛寺內供養盆齋的儀式改設在宮廷之內,而且供奉了更莊嚴的器物。
民間則非常熱鬧了,製作各種的花蠟、花餅、假花等爭奇鬥艷,還在佛殿之前舖設供養,全城百姓隨喜奉獻,競修功德。
到了宋代,盂蘭盆會的風俗依舊,但是富麗莊嚴的盆供和供養佛陀及大德僧眾的情形已漸漸式微,演變成超度薦亡的行事,已失去供養佛僧的意義。
明、清二朝,雖有大德指出,盂蘭盆該日施食鬼神是不對的,但是佛寺院遵行的並不多,民間還是以薦亡超度鬼神為主。
盂蘭盆會經歷幾個朝代下來,以至現今,台灣的佛寺每年七月十五日所舉辦的盂蘭盆會,熱鬧非凡,除了為過往的六親眷屬諷誦經典,施食超度餓鬼道眾生以外,並設有供僧大會。
至於民間的信仰,則有脫軌演出,由於怕死、怕鬼,卻又有敬祖、祭祖的追思觀念,於是,對於地藏菩薩這一位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」的地獄大教主即非常尊崇。
地藏跟目連,兩人都有救度母親出離惡道的感人故事,所以二者常被混淆錯認。
而地藏菩薩的大封號「幽冥教主」,被人們以為是陰曹地府的大教頭,專抓鬼魅,與鬼脫離不了關係;
不巧,地藏菩薩的生日偏又在七月三十日,於是就盛傳,七月份地獄之門及鬼門大開,所有的鬼統統出籠,傾巢而出,還放足一個月的長假,可以到處閒逛晃蕩。
就這樣,七月十五日佛教界的盂蘭盆會超度薦亡,變成了民間的中元節普度大拜拜。
殺雞宰鴨宴請各路好兄弟,誦經超度鬼道朋友,祈求消災免難,平安又順利。
目連尊者可能看不懂,台灣的七月為什麼這麼忙亂,民間信仰與宗教界各彈各的調,一個被尊敬歌頌的七月孝親月,怎麼變成鬼月?
七月十五日,佛的歡喜日,怎麼變成普度的鬼日了?
為了孝順父母,而供養佛陀、大德僧眾,來為現在父母、過去七世父母祈福的盂蘭盆會,怎麼演變為供養超度餓鬼道的眾生呢?
只能說世事如棋、乾坤莫測,時代潮流的巨變,恐怕是目連尊者當時所始料未及的吧?
抑或該見怪不怪,任其自然演化發展,笑看世間,一切隨緣?!
留言列表